陕西省垃圾分类工作综述


  有专家曾预言:一座城市的垃圾处理能力,或将成为考量这座城市发展潜力和规模体量的重要因素。如今,这一论断已成事实。


  仅以西安市为例,这座城市每天产生的1万余吨生活垃圾,会被集中送往国内单体库容量最大的垃圾填埋场——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填埋场。这座已经运营了20多年的垃圾填埋场,曾经解决了西安被垃圾围城的窘境。如今,它每天都在满负荷运载,库容量接近饱和。如无改变,西安会再次陷入被垃圾围城的局面。


  这一现实,也是全省各地都将面临的问题。


  现状:部分垃圾填埋场年近“迟暮”


  从20世纪90年代的垃圾随处乱倒,到后来的建造垃圾压缩站、垃圾填埋场进行统一处理;从十多年前的“禁塑令”,到开展捡拾垃圾志愿者行动……陕西一直没有停止对破解垃圾之殇的尝试和探索。


  然而,受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垃圾处理技术应用不够广泛等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全省的垃圾处理大部分仍停留在“填埋”状态。一袋垃圾从产生到终结,只是采取收集、运输、填埋的简单操作,这种处理方式20多年来基本在原地踏步。


  与此同时,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部分地区现有的垃圾填埋场趋于饱和。规划和建设新的垃圾处理设施和体系,已成为我省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对于一直生活在西安的市民来说,西安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的唯一归宿,就是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填埋场。这座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垃圾填埋场,担负着西安人对清洁美好生活的期盼。今日,这座为西安市民服务了20多年的垃圾填埋场也已年近“迟暮”。


  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每天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达2.2万吨左右,且这一数字在不断递增。


  现实问题重新摆在所有人面前:数年后,每天超过几万吨的生活垃圾将归向何处?随着人口基数和城市体量的不断增大,留给所有人思考的时间越来越短。


  据记者了解,全省各地市均已将筹建新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提上议事日程。其中,仅西安市就有5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3座餐厨垃圾处理场正在加紧建设之中,计划明年全部建成投产,日处理能力将达1.3万吨。


  多数业内人士仍认为,西安市生活垃圾焚烧场的建设具有导向性,从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它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开辟了新的思路。


  破题:分类投放减量利用


  目前的垃圾处理方式,只是一个工艺简单的无害化处理过程,其多重弊端仍显而易见。一是处理周期。垃圾混装后必须做到日产日清,数量巨大,从收集到运输至少需要1天时间;分类后可以减少垃圾日处理量,缩短处理周期。二是处理成本。填埋是成本较低的处理方式,但随着垃圾量增加,需要越来越多的土地进行填埋,受到地形、位置影响,用地成本及运输成本大大增加。三是环保风险。尽管目前垃圾处理方式均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并采取了相应的环保工艺,但垃圾在堆积、清运时仍会造成环境污染,且填埋的塑料制品短期难以降解,对土壤污染持续时间长。


  当前,世界范围内破解垃圾围城困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垃圾分类。这方面,不仅是在发达国家,在国内多个发达城市也有实践。


  事实上,陕西省垃圾分类工作早已起步。2017年11月,省发改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就联合下发了《陕西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今年3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又确定在西安、咸阳、渭南、宝鸡保障房小区内试点推广垃圾分类工作。今年6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9部门又联合下发《关于在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再次为全省各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截至目前,《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已印发,今年9月1日起将正式施行;《咸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办法》目前正在修订完善;《渭南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已进入审核阶段。全省其他市(区)也均按照国家及省上工作要求,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工作。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认为,垃圾分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据介绍,我省生活垃圾分类主要按照“四分法”要求推进,即生活垃圾分可回收物、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四类。


  相对于政府的顶层设计,相关业内专家则表示,垃圾分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涉及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环节,且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环脱节都有可能前功尽弃。


  目标:全民参与共治共享


  尽管政府推行力度很大,但有些城市垃圾分类的实际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记者在多日走访调查中发现,体制机制不健全、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行为习惯未养成、宣传普及不到位等,都是垃圾分类工作推行的掣肘。实行垃圾分类,需要统筹谋划、系统思维,需要因地制宜、持续推进。


  在咸阳某路段,记者随机翻看了街头的垃圾收集箱。尽管箱体上有明显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标注,但箱内仍是各类垃圾混杂,没有任何区分。


  在渭南某大街,环卫工人刘师傅向记者抱怨:“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几个人能说清楚?别说普通市民,就是我们搞环卫工作的人员都犯难,咋推广?”


  在西安某小区,记者随机采访时发现,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高,但参与度低。市民刘女士曾响应号召在家里做过分类,但当她看到还是同一台车不经处理便将所有垃圾拉走时顿觉心凉:“所有‘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最终去向都是垃圾填埋场,在家里进行垃圾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调查中记者发现,除过容易捡拾、回收,可以立即变卖、能进入物资循环系统的垃圾外,受理念、习惯、生活环境以及生活垃圾末端设施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市民对垃圾分类的参与度还不高。


  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张黎博士。她表示,垃圾处理方式不确定,就谈不上垃圾分类。如果只有垃圾填埋一种方式,那么进行垃圾分类就毫无意义。


  如何才能让“剃头挑子”两头都“热起来”?


  根据在陕西各地调研的情况,张黎说,垃圾分类可以按照“统筹规划、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行。“每个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同,群众接受程度不同,让他们转变观念、养成习惯需要过程。首先应做好顶层设计,重点从加强制度建设、广泛宣传动员、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认可度等方面发力,引导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逐步形成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共治工作格局。”


  作为全省较早推进垃圾分类试点的城市之一,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副处长刘建斌则认为:“一些地区可以提倡将垃圾先分为干、湿两类,分别倾倒、运输。这样相对简单易行,市民便于接受,也减少了清运过程中的污染,然后根据配套设施建设情况再逐步实现精细分类。”


标签: 绿色发展 垃圾分类

阅读:0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