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临渭区“三优三促三抓”促脱贫攻坚


  近年来,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牒吴村全力打造“中国葡萄之乡”,并依托“三贤故里”的文化资源,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硬化了村巷道,建设了村民活动广场和公园,策划实施了关中文化博物苑项目。


  20个贫困村摘帽,8700名贫困群众出列,村村建起了扶贫产业示范园,招聘会办在了贫困群众家门口,高标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从沙盘变成了现实……2017年,凭着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渭南市临渭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5月8日,临渭区委书记郭柱国对记者说:“今年,临渭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渭南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下足绣花功,专啃‘硬骨头’,创新探索出脱贫攻坚‘三优、三促、三抓’工作法,高质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优产业、优配套、优环境,打好“组合拳”


  在临渭区下邽镇,有一处占地5000亩的“世外桃源”——渭南葡萄产业园。初夏,清风拂过翠绿的树叶,淡淡的果香扑面而来。在这里,不仅能品尝甘甜的鲜果,还能品味芬芳的佳酿。饮一杯“三贤酒”,读一首凉州词,在欧陆风情的民宿里梦回盛唐。


  临渭葡萄,一年四季好味道。在临渭区区长刘宝琳看来,渭南葡萄产业园不仅是游玩的好去处,也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梦工厂”。


  家住下邽镇北七村的张麦琴是临渭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儿子长期患病,没有劳动能力,生活的重担压在了她和儿媳身上。没产业、缺基础、环境差,张麦琴只能靠种粮勉强维持生活。


  按照临渭区的扶贫政策,针对张麦琴的情况,她被安排在葡萄园产业区务工,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种植葡萄技术。


  和葡萄打了一年的“交道”后,张麦琴下定决心,依靠葡萄产业脱贫。葡萄园产业区帮她建起了果园,不但免费提供技术支持,还为她拉订单、找销路。2017年,张麦琴家种的葡萄,头年挂果就卖了3万多元,全家人均收入7500多元,一举脱了贫。


  实现高质量精准脱贫,打好“组合拳”是关键。为此,临渭区从优化产业支撑、择优配套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做优生产生活环境等三个方面切入,尽锐出战,阻击贫困。


  按照长短结合、多重保障的思路,临渭区充分发挥脱贫攻坚“四支队伍”的作用,为每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定制了个性化的“脱贫菜单”,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自身意愿。以产业为先导,临渭区加大了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补齐薄弱短板。同时,临渭区还加强了人居环境改善力度,潜移默化地提升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


  目前,临渭区81个贫困村已实现村集体经济公司化经营全覆盖。全区扶持的新型经营主体已达1523家,带动贫困户栽植经济作物1.57万亩(约1046.7公顷),发展畜禽养殖近万头(只)。


  促供血、促造血、促活血,下好“先手棋”


  自从2017年10月领到新房钥匙,家住临渭区阎村镇卢王村的寇亚珍就经常来双创社区走一走看一看。今年夏天一过,他们全家都将搬进新居,开始新生活。


  寇亚珍是临渭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因为老伴重病,十多年来,全家生活一直很拮据。如今,得益于临渭区的扶贫政策和投入,她和家人不仅将住上新房,还能就近就业。“还是党的政策好,好日子还在后头哩。”寇亚珍高兴地说。


  双创社区是临渭区扎实开展精准脱贫工作走出的“先手棋”。一梯两户、四层洋房,30幢崭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楼与景区相距不到百米。城墙、鼓楼、瓮城、商业街区……一座渭南老县城风情小镇已经拔地而起。站在城墙南望,标准厂房、种植园清晰可见。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作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的“样板间”,临渭区双创社区“先业后搬、融合发展”的方式得到各界充分肯定。


  景区里面是社区,社区外面是园区。在临渭区,与“硬件”同时配齐的还有“软件”。


  今年“春季攻势”行动打响以来,临渭区紧盯年度目标任务,以问题为导向,精准落实扶贫举措,让3.7万余名贫困群众享受到健康扶贫政策;发放农村低保金420万元、五保供养金130万元、医疗救助金572万元、临时救助金250万元;组织中高级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留守儿童、贫困学生、残疾学生送教送课;先后举办8场扶贫专场招聘会,帮助207名贫困群众成功就业。


  “高质量精准脱贫,要综合解决好供血、造血和活血的问题。”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区长张占权深有体会。在临渭区,一条扶贫工作主线日益清晰——兜底保障、教育保障、健康保障促供血;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搬迁扶贫促造血;基础设施投入、公共服务投入、科技文化投入促活血。


  抓落实、抓体系、抓动力,练好“基本功”


  在阳郭镇工作的六年时间里,朱锋主要的工作精力几乎都在脱贫攻坚上。阳郭镇地处秦岭北麓,农业基础薄弱,是临渭区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区域。


  难点中的难点如何攻坚?身为阳郭镇党委书记,朱锋觉得首先是抓落实的“基本功”要过硬。“我推荐你去肖底村采访,那里一年就变了样。”怕记者不相信,朱锋认真地说。


  在阳郭镇,肖底村曾是出了名的后进村,全村只有一条水泥路,没有一盏路灯,甚至还有村民用不上自来水。可如今,经过一年的强力推进和有效落实,村里的道路干道全部硬化,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自来水也流进了每家每户。


  带头抓、具体抓、指导抓、包户抓、盯着抓。在临渭区,“抓落实”已经形成机制,建成体系。为了让脱贫成效经得起群众检验,临渭区成立了20个行业扶贫专项指挥部、18个街镇战区指挥部,以党建为引领,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今年,我们工作的重点是产业。”镇长冯军政告诉记者,肖底村正在建设全区最大的药材种植基地,光伏产业也搞得风生水起。这样一来,村里群众的观念和精神面貌都大为改观。


  “抓落实”的功夫下到了位,有效的工作体系建了起来,各级干部的干事动力和群众的内生动力也被激发了出来。


  在临渭区丰原镇北雷村,渭南市园林处派驻的两任驻村第一书记虽然都是女同志,但作风扎实,务实泼辣,受到群众点赞。如今,北雷村搞起了苗木公司,贫困户主动流转土地,用贷款入股,首期分红人均就分到1000元。


  打铁还需自身硬。临渭区加大扶贫领域执纪问责力度,坚持不懈抓作风,实行“一票否决”,实行日常综合督查和专项督查全覆盖,确保精准落实上级部署,扎实高效开展工作。


标签: 渭南市临渭区 渭南市

阅读:0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