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 陕西文旅交出亮丽成绩单


  从2020年首部亮相央视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装台》《大秦赋》,到先后斩获百花奖、金鸡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陕西影视厚积薄发,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从荧屏、银幕上走进了百姓生活,也走进了群众心间。


  从同时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和茅盾文学奖的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到领衔“第五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2020)”的贾平凹的第二部都市题材小说《暂坐》,陕西文艺用文学的方式回应着历史与时代,在中国文坛平静的湖面再次荡起涟漪。


  从斩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的话剧《麻醉师》《平凡的世界》《共产党宣言》《柳青》,到5年间4次全国巡演让40万观众领略到陕西文化魅力的话剧《白鹿原》,陕派话剧为文化陕西品牌立起一面鲜艳的旗帜。


  5年来,一本本文学著作、一部部影视作品、一台台精彩剧目、一件件书画艺术作品,绘就了陕西文艺波澜壮阔、繁花似锦、日新月异的图景,成就了“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长安画派”“陕西戏剧”等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陕西特色文化品牌,也奏响了陕西文化和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激昂序曲和华彩乐章……


  用心用功用情 文艺精品持续涌现


  近年来,我省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讲话精神,积极投身实践,我省文学、影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等都取得丰硕成果。


  在省委、省政府对我省文艺创作生产、优秀文艺人才的大力扶持和培养下,我省创作推出了《脱贫英雄》《暂坐》《照金往事》《小海的梦想》《西迁人》《张富清传》等一批重点文学作品,长篇小说《装台》被改编为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后成为现象级口碑大剧,一批青年实力作家在全国崭露头角,“文学陕军”新梯队建设规模初具。


  我省影视创作充分发挥陕西文化资源优势,从斩获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的电视剧《白鹿原》《岁岁年年柿柿红》《黄土高天》到广受好评的《共和国血脉》《绿水青山带笑颜》《石头开花》,从饱含爱国主义精神的电影《遵义会议》《音乐家》《周恩来回延安》到《我和我的家乡》《秀美人生》《蓝色防线》,一大批代表国家水平、体现陕西特色、具有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持续涌现。


  同时,话剧《长安第二碗》《张富清》《红箭 红箭》《家风》,秦腔《关中晓月》《李仪祉》《关西夫子》《张富清1948》,杂技剧《天鹅湖》《星光灿烂之如梦长安》,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火印》等一大批优秀戏剧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在三秦大地涌现。据统计,5年来,我省新创剧目130余部,2部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3部荣获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2部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创作各类群众文艺作品800多件,3件荣获中国艺术节“群星奖”。


  5年来,陕西音乐艺术奏起反映时代、反映生活的主旋律;陕西美术气势如虹,创作出大批具有浓厚地方特色、鲜明个性的时代精品;陕西曲艺异军突起,在三秦大地上蓬勃发展。


  如果说文化陕西的发展与成就还需要更明晰的记叙,那么,这些跳动着的文字、闪耀着的图像、回响着的声音、行走着的形象,就是陕西文化事业丰硕成果与诸多荣誉的最好见证。


  融合提质增效 文旅事业繁荣发展


  1月13日,记者从2021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上获悉:陕西文化旅游“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已基本完成,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保持较高增速,旅游业实现“四个翻一番”,规划实施取得丰硕成果,补短板、强弱项、增效能成果显著,实现了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相统一。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全省113家公共图书馆、119家文化馆、1.8万余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向社会免费开放。我省共建成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4个、示范项目8个,全国文化先进县24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6个,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7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0个。开展5个国家级、18个省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持续举办陕西省群众文化节、阅读文化节、戏曲进乡村等品牌活动,仅2020年就举办惠民文艺巡演1000余场。


  文化事业的繁荣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9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0.83万户,全省规上文化企业从2015年的676家增加到2019年的1544家,营业收入从586.4亿元增加到1070.9亿元,2019年营业收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1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第三。2020年创建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评定3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


  与此同时,我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7.0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7211.59亿元,分别比“十二五”期间增长了183%和240%。“十三五”期间,新增4家5A级景区、5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4个村入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2020年完成重点旅游建设项目821个,完成投资847.1亿元;接待境内外游客3.5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765.55亿元;高A级旅游景区预约数据对接完成65家,视频监控数据完成76家,游客满意度不断提升。


  5年来,全省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根基更加深厚,优势更加突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呈现出稳中有进、繁荣向好的态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保护传承创新 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


  5年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不但取得丰硕成果,还为陕西非遗助力脱贫攻坚贡献了一批鲜活的成功案例。据统计,目前我省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87个、省级非遗名录项目600个,拥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9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37人,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其中,西秦刺绣助力精准脱贫行动项目入选全国15个“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名单,安康石泉县后柳镇中坝村“作坊小镇项目”入选“2020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百大案例”,“袁家村——关中非遗文化传承地”案例入选“2020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让我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进程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5年来,随着我省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活动的多渠道开展,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的连续成功举办,“欢乐春节”“国风秦韵”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持续开展和推广,“文化陕西”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陕西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2020年,我省充分发挥“部省合作”机制作用,先后组派艺术团赴4个国家进行了14场“欢乐春节”演出,荣获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欢乐春节”引导奖励资金评选三等奖。通过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驻外使馆等平台举办线上秦QIN——兵马俑的前世今生现代艺术展、“云·游中国”陕西旅游图片暨视频展播活动、“云音乐会”国庆庆祝活动等;举办线上中国陕西——美国怀俄明州合作对接会等线上推广活动,创新外宣模式,向境外游客积极宣传推介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展示中华文化的气魄。


  回顾“十三五”,我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成绩显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非遗保护传承不断加强,对外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站在新的起点,陕西文化和旅游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坚持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助力陕西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助推陕西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标签: 十三五 陕西文旅

阅读:0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