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影60年,不断开创银幕里的“第一次”和“第一部”




  1958年,大雁塔脚下的麦地里,西安电影制片厂正在加紧建设,在临时搭建、四面透风的席棚里,西影的电影生产之路就此开始。


  光影60年,西影共摄制出品故事片、科教片、纪录片、专题片300多部,荣获了“金熊奖”等70余项国际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等270余项国内奖项,开创了中国电影数个“第一次”和“第一部”,西影是我国第一个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的电影企业,至今影片获得国际奖项的数量、质量依然排名全国第一,影片出口量排名全国第一。


  从拍摄新闻片起步,凭故事片的艺术造诣达到巅峰,对于电影艺术不懈的探索,一代代西影人不断探索、留下了一幕幕关于西影的珍贵记忆,每一部作品都镌刻着西影人辛勤的足迹,每一个足迹都铭记着西影辉煌的历程。


  从无到有 西部人有了自己的故事片


  建厂初期,在一无厂房、二无人员、三无专业人员的条件下,西影拍摄了西北第一部新闻片、第一部彩色纪录片、第一部黑白纪录片、第一部科教片……


  1958年4月,西影开始拍摄第一部新闻片《陕西简报》,摄影人员在西影的仓库里找出一台基本报废的苏式旧摄影机,用帆布袋背着几十斤重的器材,靠着两辆自行车,长途跋涉下乡拍摄。“五一”节当日,《陕西简报》在西安平安电影院与广大观众见面,观众欣喜异常,庆贺陕西终于有了自己拍摄的电影。


  1958年第一部彩色纪录片《古都青春》完成拍摄;1959年完成科教片《人工心肺》《真菌》……在当时,西影所拍摄的大量新闻片、纪录片、科教片,充分发挥出电影的大众传媒功能,无论是系列化新闻片,还是纪实风格明显的纪录片,真实记录下了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和工作热情,让陕西人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自己新的生活,也给今天留下了前辈奋斗的真实影像,弥足珍贵。还有内容丰富、堪称五花八门的科教片,既传播了科学知识,也展示了西影早期奋斗的成绩。


  1958年9月,西影第一部故事片《雪海银山》正式开拍,讲述的是陕西一位植棉姑娘,学习先进经验,与保守思想作斗争,并在植棉大赛获得大面积丰收的故事。拍摄外景时,工作人员与农民同吃同住,人人身兼多职。内景拍摄在食堂席棚,白天通风透亮,只能夜间拍摄。摄影机是从上海科影借来的一台老式国产机器,噪音很大,现场拍摄时,只好连人带机器用棉布罩上,捂在棉被里拍摄,照明工人把笨重的苏式灯具固定在席棚的横梁上照明,由于横梁和棚顶的间隔很近,经常弯腰曲背,被烤得汗流浃背。


  1960,西影拍摄第一部秦腔戏曲片《三滴血》,上映后广受好评,观众认为是“故事性强,具有严肃主题思想的轻松活波的喜剧”。


  1963年,西影拍摄了第一部古典故事片《桃花扇》,达到了“四好”即故事好、演员好、镜头好、音乐好,令业界对西影刮目相看。


  十年创业,西影拍摄了19部艺术片,题材多样,风格壮美,人物形象鲜活生动。


  大胆探索 中国电影有了前卫的“第一次”


  上个世纪70年代后,西影迎来了艺术创作发展的春天,故事片以纪实风格见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片取得突破,戏剧片百花齐放,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1979-1988年,仅十年间,西影拍摄了95部影片,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新的水准。电影轰轰烈烈的大干快上场面屡见不鲜,在优秀作品不断推出的同时,创作队伍的壮大更是盛况空前。西影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策源地,中国电影第四代、第五代、新生代导演起步和创作生产基地。


  “新中国银幕第一吻”出现在西影1979年的电影《生活的颤音》中,影片86分钟,主人公郑长河和徐珊珊侧光而吻,当时曾招来许多非议。该剧以1976年前后悼念周恩来总理所发生的故事为背景,风格自然、淳朴、含蓄、厚重,首开新时期国产电影故事片纪实风格之先河,奏响了一曲反映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时代交响曲,对西影后来的创作影响深远。


  “新中国第一个男性裸体镜头”出现在西影1983年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影片有一场戏是主人公盘老五当着众多农村妇女光着屁股游泳。民众认为这样的镜头会污染银幕,要求盘老五把裤衩穿上。当时导演吴天明让服装师特意坐火车到上海买了几条当时只能在上海买到的女同志穿的尼龙连裤袜,既不违背意见,又能展现效果。《没有航标的河流》为西影第一次赢得国际荣誉。


  1988年,影片《红高粱》一举夺得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大奖,中国电影第一次轰动了世界影坛。在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和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颁奖大会上,25个奖项中西影一举夺得15枚“金牌”,创“双奖”设立以来,一个制片厂在一年中获得奖项的最高纪录。


  这一阶段,深化改革的浪潮和西影创新的浪潮,深刻改变着中国电影和西影的面貌,让西影的创作迈向一个更为广阔、更为自觉的天地。《黑炮事件》《野山》《黄河谣》《红高粱》《黄河在这拐个弯》《双旗镇刀客》《老井》《大话西游》等等一批质量极高的影片相继面世,西影影片的发行量跃回了全国第一。


  追求卓越 西影工匠精神的坚守与突破


  2000年以后,中国电影拉开了时代序幕,西影也在市场的激荡中奋勇前行。


  2002年,西影拍摄的《美丽的大脚》获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4项大奖,以及华表奖最佳女主角和大众电影百花奖等9项大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获奖最多的影片之一。


  2003年,影片《天地英雄》于年全球公映,国内票房4000万元,为当年国产影片票房亚军。影片2004年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及优秀电影技术奖,并代表中国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政策支持下,西影积极借鉴民营影视企业的好经验,通过主投、跟投、参投等方式,在商业电影和电视剧不断拓展。


  2011年,西影合作拍摄的《建党伟业》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2012年第12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2年拍摄的《钱学森》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2012-2013年度“十佳影视剧”奖、平壤国际电影节“最佳美术奖”和“最佳特技奖”。


  《锦衣卫》《盲人电影院》《建党伟业》《封神传奇》《东北偏北》《冰封:重生之门》《碟仙诡谭》《黄克功案件》《血狼犬》……近10年来,西影共拍摄电影50多部影片,荣获14项国内、国际奖项,其中电影《钱学森》独揽国内外6项大奖;4部电影获6项国外大奖:电影《盲人电影院》获釜山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大奖”;电影《德吉的诉讼》在德国科隆电影节荣获“最佳中国影片”奖,巴黎中国电影节荣获“最佳编剧奖”。


  进入新时代,西影再出发。2016年,西影秉承西影精神,传承西影传统,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振兴发展,重构电影创作生产体系,加大创作影视精品,围绕重大节点、紧扣时代脉搏,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陕西故事”,探索丰富新西部电影艺术风尚。当前,都市喜剧电影《再见汪先森》正在西安拍摄,记录电影《扶眉战役》 ,“大西安”印象系列电影《爱在时间之外》《马拉松的约定》等正在加紧推进,《冰封侠时空行者》即将全国上映。


  60年来,西影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人对电影的追逐与梦想,盛放了一部又一部的光影传奇,未来,西影还将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艺术创作探索,开辟西部电影发展的新领域,以更多、更优秀的电影作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