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们如何做好科普?

  今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是继去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之后的又一重磅文件,为新时代做好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科普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高,为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新时代科普工作有哪些新变化?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做好科普工作?日前,记者就这些话题采访了陕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普工作者。


  ■ 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厚植创新土壤依然任重道远。”10月11日,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副所长、生态毒理学博士李勃说。


  李勃曾担任中科院西安分院科普主管,致力于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组织策划了“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西部专题营”“青年科学家论坛”等一系列颇具社会影响力的科普活动。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科教大省的陕西如何做好科普工作?


  在李勃看来,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大有可为。他认为,应该在鼓励高校院所开放资源加大对全社会科普供给的同时,通过切实的激励措施激发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情;建立激励机制,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科普工作,把生产、研发、人员培训等业务与科学普及有效融合。


  高质量的科普供给,还需要不断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我们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各地区、各行业大力开展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依托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依托优势学科建立科普场馆、科普基地;依托农业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农业科普和劳动素质教育基地;依托大型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产业和工程技术科普基地等。”他说。


  科普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我们迫切需要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覆盖广泛的科普人才队伍。而要发展壮大科普人才队伍,一方面要畅通科普工作者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认同,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加入科普工作者的行列;另一方面,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广泛开展切实有效的科普能力培训,为基层培养科普人才和科普志愿者。此外,我们应该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加强科学普及的智库建设,为各级政府科普工作的管理、规划、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建议。”李勃建议。


  ■ 鼓励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


  《意见》出台以后,陕西省西安植物园研究员、科普作家祁云枝第一时间学习了文件。对于如何做好科普工作,这位长期从事科普创作的研究员有着自己的深刻体会。


  截至今年8月,祁云枝著有《植物不说话的邻居》《我的植物闺蜜》《低眉俯首阅草木》《植物智慧》《枝言草语》《植物哲学》等14部科普散文著作,有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她的科普著作多次获评全国优秀科普作品、陕西省优秀科普作品,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2018年,祁云枝系列科普作品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这是科普作品首次获得陕西科学技术奖励。


  “我深感荣幸的同时,更觉使命在肩。”祁云枝表示,“科普工作者要不断提高传播科学知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植物,喜爱植物。”


  “科普工作者要发挥好‘专家’和‘大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传播知识的能力,创作出具有良好社会价值的科普作品。”说起科普创作,祁云枝表示法布尔撰写的《昆虫记》对她的科普创作影响很大。用文学诠释科学,已渐渐成为她独特的科普创作风格。


  为了使科学知识更加立体直观,她还自学了漫画。祁云枝表示,目前,自己已有三组成熟的漫画展电子版资料,可免费提供给社会。这三组漫画展也已在全国各地“开花”。截至2021年底,祁云枝原创绘制的“植物智慧”“植物哲学”和“生态”漫画展,已在全国72家植物园、公园和学校进行了展出。


  如何处理好科普和科研工作的关系?在祁云枝看来,科学普及是科技成果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需要,科普工作是科研工作的延伸和持续。“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不断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科普奖励激励机制,通过设立科普项目、科普基金,完善科普工作者职称和业绩考量,让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真正投身到科普事业的队伍中来。”祁云枝建议。


  ■ 在基础教育中普及科学知识


  多年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与陕西省古生物学会密切配合,发挥高校科普资源优势,组建了一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领衔的“地学科普团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在无数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陕西省古生物学会秘书、西北大学博物馆科研部副部长白琳是这个“地学科普团队”中的一员。她曾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攻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硕士,毕业后就职于西北大学博物馆。“5年多的博物馆宣教工作让我看到了地学科普的空白,意识到地学科普工作之紧迫。”白琳说。


  2016年,在陕西省古生物学会的支持下,白琳创立了“小小古生物学家”品牌科普活动。“我们在把专业知识融入博物馆日常讲解的同时,通过科普讲座、原创科普情景剧、移动博物馆等方式,使地质古生物学知识‘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让中小学生与古生物学零距离接触。”白琳介绍。


  “小小古生物学家”品牌科普活动不仅在中小学校掀起了地质古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热,还带动了地学领域的专家、学生参与到科普活动中。“自创立‘小小古生物学家’品牌科普活动以来,陕西省古生物学会上至院士、教授,下至研究生、本科生,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自觉承担起科普责任,为地学科普事业献策献力。”白琳介绍。


  去年以来,白琳和团队探索研发了中小学地质古生物“科教融合”系列课程。她希望通过努力,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地质古生物学科科学教育大纲,通过逐步进阶的方式,为中小学生构建起地球科学知识体系。


  在白琳看来,做好青少年科普工作,科学教材和科学教师至关重要。“我们现有的科学课程教材内容仍处于‘大杂烩’状态,分类尚不明确,科学课也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希望可以尽快看到我们自己的分类科学课程教材。同时,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科普经验严重不足,希望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具体更实用的专业技术培训,助力科学知识在基础教育中真正普及开来。”她建议。


  ■ 促进科普产业发展壮大


  “《意见》强调推动科普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兴办科普企业,加大优质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这对民营企业投身科普事业是极大的鼓励!”陕西中科大西科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西安九号宇宙航天探索馆馆长姚瑶表示。


  陕西中科大西科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科普科教领域的民营企业,业务涉及科普场馆建设运营、科学课程研发与服务、研学旅行策划执行、科普展览策划服务等。西安九号宇宙航天探索馆是该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于2018年8月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是专为青少年设计的沉浸式航天主题科普教育基地。


  “民营科普企业对大众科普需求反应快、创新性强,但受制于专业资源、行业性质,经营压力大,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想方设法实现自我造血壮大。因此,民营企业投身科普事业必须突破行业壁垒,积极拓展文化、旅游、体育等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构建形式多样的业态模式和经营性业务内容。”姚瑶说。


  构建社会化科普发展大格局,要充分调动企业的力量。“但科技馆建设运营投入巨大,科技馆及科普事业公益性强,可产生附加利润薄弱,民营企业投身科普事业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姚瑶说,“政府可通过流动科普项目、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申报等项目向民营企业开放准入门槛,提高科普经费对民营科普企业的补贴奖励比例,鼓励更多企业投身科普事业,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壮大。”


  科普企业和诸多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一样,都面临着资源匮乏、人才后劲不足等问题。为此,姚瑶建议进一步完善科普平台协同机制、推动科普资源向科普企业开放,通过合作联动,建立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协同发展科普事业的机制。同时,完善科普人才发展政策,制定科普专业人才职称评定办法,实现企业科普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企业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新时代 科普

阅读:0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