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加快建设内陆改革开放人才高地工作综述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为西安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10月27日,西安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对全市人才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新方向、锚定了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西安,八水绕流之都,群贤毕至之所。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禀赋,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国家中心城市和西安都市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让西安成为济济多士创新创业的一方热土,跻身特大城市行列、进入发展关键期的西安,正以高站位谋篇布局、绘新景精准发力、强举措突破发展。近年来,西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人才引领发展摆在核心位置,积极融入国家“3+N”战略布局,大力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全力以赴打造内陆改革开放人才高地,让八方英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全市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1.7万名,引育确认高层次人才11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107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65万,其中科研人才超过100万,在校大学生超过120万,全市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3.1万人、居全国主要城市前五,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排名由18位跃升至第11位,西安创新指数上升至全球第22位,进入创新型城市前列。


  1 擎旗定向


  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


  运筹演谋,棋局布定。近年来,全市上下将人才强市战略作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长策与大谋,推出一系列因时而变、迭代升级的人才新政,举全市之力将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党管人才全面加强。提升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规格,实施区县、开发区和市级部门党(工)委(党组)书记抓人才工作年度述职,增强“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统一领导。积极实施领导联系服务院士专家工作制度,建立“六个一”联系服务机制,实施“六个一”礼遇,在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等主题活动,以“西迁精神”感召人才,吸引优秀人才向党组织靠拢,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


  顶层设计持续优化。先后出台《西安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人才队伍建设及科技创新行动三年计划》,研究制定加强人才工作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坚决破除户籍、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各种机制障碍和利益藩篱,构建人才引育、流动、评价和服务的全方位政策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的安排部署,研究制定加快建设国家级吸引聚集人才平台实施方案,通过构筑培养集聚一流人才的创新载体、优化人才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打造人才宜居宜业环境等,积极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交流合作的核心支点,在加快建设“3+N”人才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中体现西安担当。


  体制机制深入改革。创新实施“高层次人才发展‘闭环’工作机制”,搭建人才引进培养、项目扶持、跟踪服务、考核问效的全流程工作闭环。制定出台《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支持基层人才发展的六条措施》,开展“万千干部人才下乡村”行动,引导4115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退休干部、新任职年轻干部和各类人才充实到乡村振兴一线,更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向基层汇聚。印发《西安市人才队伍建设及科技创新工作考核办法》,创新提出“综合指数”,激励各区县、开发区以实际成效推进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及科技创新。完成全市职称改革重点任务,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积极为人才松绑,以真改革催生新活力。


  2 海纳百川


  释放近悦远来“西引力”


  不拒涓流,方成江海。近年来,西安市以更加积极的举措发现人才,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引进人才,以更加有效的政策保障人才,推动本地科教资源禀赋转变为发展动力,创新招引模式、广揽天下英才,让各路高贤聪明才智竞相涌流。


  高端引领,优化全市人才结构。新发布《高层次人才评价确认实施办法》,突出重点产业领域人才评价、突出以实绩贡献为导向的市场化人才评价标准、突出以才荐才和用人单位主体地位、对标国际人才评价标准引聚更多海外青年人才、不拘一格评价确认新业态从业人才,打破人才评价“以文凭证书论英雄”枷锁。实施“西安英才计划”,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累计资助439个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项目,助力华秦科技、炬光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扶持唐晶量子、迪泰克新材料等13家企业进入科创板后备企业名单。激发用人主体招才引智动能,为36家引进高端人才的用人单位及中介机构发放“西安伯乐奖”1220万元,用真金白银鼓励激励用人单位为西安招贤纳才。


  聚焦需求,加快青年英才聚集。启动古都青年人才聚集行动,发布《“西安青年人才驿站”工作实施方案》,设立“西安青年人才就业奖”,提供社保补贴、生活补贴,目前入站大学生近2万人,“就业奖”申请4494人,人才驿站乐业补贴申请10023人,发放补贴3119.22余万元;设立英才计划青年专项,发现掌握188名35岁以下优秀青年双创人才,为资历浅、名气小但有潜力的好苗子提供支持;出台《吸引集聚硕博研究生若干措施》,建立硕博人才就业储备池,为在西安创新创业的博士、硕士分别发放1万元、5000元“硕博人才奖”以及每月4000元、2000元的求职创业生活补贴,集聚博士和急需紧缺硕士来西安创新创业。持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定向选调生招录、市属事业单位博士研究生引进等工作,为我市储备高水平党政人才1136名。《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显示,我市已位列“应届生人才流入前十城市”。


  整体推进,提升以产引才质效。全面盘点西安市人才资源底数,发布《西安市人力资源(人才与就业)发展报告》,不断提升人才治理决策水平。实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双招双引”联动,依托第四届进博会、第五届丝博会,先后举办“中国智慧+中国经济”论坛、全球创投峰会、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等“双招双引”活动61场,对接企业337家,引入产业高端人才6000余人。围绕全市重点产业体系,编制“重点产业人才地图”,调研征集2万余家企业265个重点急需紧缺岗位,形成《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为企业引才提供精准指引。


  3 筑巢引凤


  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西安市坚持抓重点、打基础、抢先机,围绕六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不断深化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持续以才兴产、以产聚才,着力打造具有感召力、粘附力的高水平干事创业平台,持续释放人才引力与人才红利,确保西安人才涌流、事业永新。


  激发“秦创原”驱动力。出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若干措施,解决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问题。全力推进国家超算(西安)中心等国字号项目建设,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创业街区、沣东新城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等重点项目逐一落地,建成市级以上众创载体300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6个。充分发挥秦创原“排头兵、样板区和动力源”作用,印发《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工作方案》及配套政策包、考核办法,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支持总窗口建设,初步形成“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框架,建成“三器”示范平台项目136个,开展秦创原项目路演等产学研金协同对接活动109场,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441个。


  打造校地融合平台。探索构建“人才+高校+企业”三方协同创新机制,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建设由政府、驻市高校院所、产业链重点企业三方参与的实体化运作平台,不断强化人才链对产业链、创新链的核心支撑。累计建设市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示范高校和新型研发机构84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02家,市级博士后创新基地56家,搭建人才引育共享平台,促进“城校企”三方互利共赢。支持西安交大等20家试点单位探索“先确权、后转化”职务成果模式,引导高校参与环大学创新创业街区建设,大力推广“一院一所”模式,孵化出铂力特、佰美基因等一大批优质人才企业。发起成立“西安高校院所科技转化联盟”“西安校友校地合作创新发展联盟”,举办科技人才峰会暨梦回长安校友行、“清华大学专家学者西安行”等活动,搭建“城校企”高效对接平台。


  加大人才扶持培育。制定先进制造、卫生、教育、文化等7大关键领域年度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打造先进制造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等重点品牌,分类精准开展集中培训、素质提升计划等各类活动1400余场,培训培养49.5万人次。实施“新锐西商”青年企业家扶持计划,首批选树领军型、新锐型青年企业家80余名,通过搭建能力提升平台、提供政策服务支持等举措,培育引领广大青年企业家人才。建成一批市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广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每年举办“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大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打造西安“硬科技之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4 尊贤爱才


  营造宜业宜居好生态


  利才之事,丝发必兴。近年来,西安市聚焦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既服务人才创新创业的“大事”,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又精心办好人才闹心烦心的“小事”,让人才无后顾之忧。


  优化衣食住行“软环境”。加大人才安居保障力度,建立涵盖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租赁补贴等全方位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人才多样化安居需求,已投用468套、在建460套市级高端人才公寓,累计建设和筹集人才安居房3.2万余套,发放安居补贴5000余万元。出台《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实施细则》,优化人才子女就学保障条件和范围,保障1302名省市高层次人才及特殊人才子女从优就便入学。开通市级三甲医院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建立会诊转诊机制,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健康体检、就医等优质服务。上线“西安人才”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政策发布、待遇落实、意见反馈等“一网通办”。


  提供真金白银“强支撑”。设立首期规模5亿元的“西安市人才发展基金”,创新提出对重点支持人才实行股权激励机制,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及人才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建立西安人才服务银行,根据高层次人才实际需求匹配人才专属金融服务、生活金融服务和增值服务,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最高2500万元的免抵押、免担保信用贷款,累计发放“人才贷”23.5亿元。省市共同设立6亿元春种基金,惠及203家人才企业、257个种子项目。对引进的年薪超过30万元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个人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全额奖励,累计为高层次人才兑现个人所得税奖励近300万元。


  打造人才服务“硬平台”。西安高端人才服务基地·院士驿站在临潼建成落地,已累计接待院士30人次、专家团队350人次;青年人才交流活动中心在长安区投入使用,打造全新校地合作交流新平台;谋划建设西安“一带一路”人才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吸引全球智库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开展人才战略研究,培养“一带一路”精英人才,打造国家级企业家人才培训基地;在西咸新区高标准建设西安国际人才港,布局高端人才公寓、创业街区,实现国际人才入港、重大项目落地,西安市东西南北“四足鼎立”人才服务矩阵初具规模。探索人才服务市场化发展建设新路径,组建西部地区首家市属人才集团,形成以高端猎头业务为引领、公共服务业务为基础、人力资源配置为主体的一流人才资源开发商、专业人才项目投资商、领先人才服务提供商,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品位和市场化、国际化水平。高标准建设西安人才综合服务港(人才展厅)和人才公园,实现人才科创成果一体展示、服务事项一站办结、培训交流一应俱全的多层次服务,营造高质量人才生态环境。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的实力。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终归是有限的,惟有人才资源是永不枯竭的战略资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安市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以加快建设国家级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为总牵引,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人才高地,为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奋力谱写西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