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泥塑 泥土中的创新之花


  5月10日,胡新明全心投入到凤翔泥塑博物馆的施工之中。他介绍,新建的博物馆中,除了家喻户晓的《坐虎》《凤尾鸡》《彩羊》等经典作品外,一些更现代、更市场化的新作品也在博物馆的收录范围之内,打破了人们对泥塑的传统认知。


凤翔泥塑 泥土中的创新之花.jpg


  今年55岁的胡新明,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泥塑传承人。在他的印象里,泥塑曾经是家里“上不了台面”的糊口手艺。每到年前庙会,家家户户凌晨4点就挑着一担子泥塑,一毛钱两个地叫卖。随着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发展,2006年,凤翔泥塑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凤翔泥塑的造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讨喜,线上线下的订单雪片般飞来。小泥塑成就大产业,泥老鼠变成了“金蛋蛋”。


  历史  不曾断代的“民俗活化石”


  凤翔县六营村是个泥塑村,走到哪儿都能看到泥塑。


  据统计,目前六营村从事泥塑制作的村民有80余户300余人,泥塑产业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作为老物件,凤翔泥塑掀起了市场的“新热潮”,销售额节节攀升。特别是在春节前后,特色生肖泥塑作品一件最高卖到2000元,线上线下都供不应求。


  展馆里、街道上摆的泥塑,大部分都大红大绿、威武圆润,但夹杂在其中,有一些作品似乎不是印象中凤翔泥塑“应有的样子”。它们古灵精怪、精瘦可爱,甚至不再拘泥于泥塑的模型,而是摇身一变,成了带有泥塑图案的手机壳、杯子等生活用品。


  据胡新明介绍,从代替活人殉葬的陶俑,蜕变成如今时尚新潮的模样,凤翔泥塑走过了近2400年的岁月。在老秦人“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反对活人殉葬的哀叹中,秦献公废除了秦国从秦武公以来实行了300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受到秦国民众的赞扬。“当时秦国都城是雍城,在凤翔附近,那时代替真人、家畜殉葬的陶俑,便是凤翔泥塑的雏形。”胡新明说。


  漫长的岁月里,凤翔泥塑一直没有断代,时代在它身上刻下了不同的印记。按照胡新明的观点,传统的凤翔泥塑,兼有周秦时期的威严庄重和汉唐时期的丰满雄壮,始终充满了饱含图腾寓意的线条。


  “后来,凤翔泥塑就出现在老百姓的生活里,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胡新明告诉记者,人们结婚的时候,要送“麒麟锁”;给老人祝寿,要送“八仙祝寿”;家里人生病要送“牛”“虎”“五毒”……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会用到凤翔泥塑。凤翔泥塑深深刻印在当地人的民俗传统中。


  传承  纹饰和色彩留住灵魂


  凤翔泥塑从村民糊口的手艺活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村头小孩子手里的“耍活儿”到登上国际大舞台,像每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传承与创新、经典与市场的关系是泥塑界风口浪尖的话题。对于此,凤翔泥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世纪70年代,胡新明就掉进了泥塑“坑”里。看着家里摆的一排小猫小狗小泥人,他的激动“现在想起来都会心跳加速”。他从不用现成的模板,每天躲在家里天马行空地捏泥人。1979年,12个法国人来到胡新明家里参观,买走了他平时被批判为“不务正业”的60多个泥塑。


  有了这份经历,胡新明更加注重做出“以前没有的东西”。这不仅是作为传承人对精品的追求,更是对创新的执着追求。


  在这条路上,有不少人提出质疑:“以前的形状没了,样子也变了,还能叫凤翔泥塑吗?只有将原来的东西一丝不苟地继承下来,才叫传承。”胡新明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但这也为他的创新画了一条清晰的底线。


  创新不能把原有的“魂”给创没了。也就是一方面要继续传承泥塑担负的文化使命,另一方面要呈现泥塑中最核心的地方:纹饰和色彩。


  在泥塑里,所有的花都是粉的——这是柔;所有的动物四肢都是红色的——这是刚;所有的眉头重点部分都是莓色的——这是美。泥塑上看似随意的色彩,都是刚柔美的结合。


  不同于惠山泥人、天津泥人的写实,凤翔泥塑体现更多的是写意和抽象,在外行人看似杂乱随意的纹路,其实,每一片花都有历史、每一个纹饰都有讲究。


  创新  “两条腿走路”找到平衡


  在坚持传承的前提下,能创新的方面,在胡新明看来,主要是外形和材质。


  胡新明的儿女都在大学学习设计类专业,将西方现代美术和设计理念引入传统作品之中,帮助凤翔泥塑打破外形的限制。和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妖狐小红娘系列、与西凤酒合作的十二生肖酒具……一代一代更多有生命力、有活力的创新作品走向大众市场,在外形上不断向年轻人、向日常生活靠拢。


  故宫文创作品就给了胡新明很大的启示。推广泥塑不一定要局限于“泥塑”的形态,一个纹路,一片色彩,都可以将凤翔泥塑传播开来。就这样,泥塑走上了手机壳,走上碗筷,走上眼罩,走上钥匙扣……系列作品大受欢迎、供不应求。


  除了外形和形式上的创新外,30多年来,胡新明先后发掘和创作了20多个规格180多个泥塑新品种,研制出“摔不烂”的制作工艺,对传统泥模具生产制作效率低、成本高、周期短、产品容易变形走样等缺陷进行了改革,用现代石膏模具代替了泥模具,大幅缩短了泥塑生产周期,在各种层面上努力适应市场。


  为了进一步扩大泥塑的影响力,凤翔县在六营村建立泥塑传习所和体验馆,开展体验活动,让更多人熟悉和了解泥塑;借助泥塑产业,积极打造六营旅游民俗村,将原来一个小村庄变成旅游村,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在的六营村,不仅是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的“乡村一日游”景点,更是全省首批命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然而,市场化并不适合所有的泥塑。一些经典的泥塑作品,由于欣赏门槛高、过于写意,很难受到市场的青睐。胡新明的应对策略是,将传统的部分做成经典。继2017年泥塑《凤尾鸡》走红央视春晚,2018年泥塑狗《福来旺》成为陕西春晚吉祥物后,农历猪年的泥塑《福寿猪》又被作为贺年卡和邮资信封等邮品在全国发行,这些精品,都是对一脉相承的制作手艺的严格遵循和沿袭。


  传统和创新如何平衡?凤翔泥塑的未来到底是遵循传统,还是推向市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两条腿走路”,把传统的部分做成经典,再用创新引领产品走向大众市场,这就是凤翔泥塑给出的答案。( 申东昕)


标签: 凤翔泥塑 创新之花

阅读:0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