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横山区农业发展的“破局之变”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榆林市横山区,宽阔的梯田层层叠叠,蜿蜒的无定河两岸稻香阵阵。


  横山区不仅山美、水美,而且人均总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多年来,横山区不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截至2020年底,全区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9.43亿元,粮食总产量24.77万吨,实现了农业产业发展的“破局之变”。


  提高耕地质量解决农业发展瓶颈


  横山区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虽然人均土地面积占优,但是支离破碎的地形地貌和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发展。


  “农业要发展,农村要振兴,农民要致富,发展现代化农业势在必行。而要发展现代化农业,没有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怎么行?”采访中,横山区农业产业办公室主任王久国发出这样的感叹。


  面对当地坑坑洼洼的农田、条条块块的土地现状,横山区农业部门经过认真详细的考察调研后,拿出了一套建设宽幅梯田的农业改革方案。2017年以来,横山区委、区政府以“一推二水三种四销五绿化”为总体思路,以土地整理改造为突破口,针对东南部丘陵沟壑地区的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农用地、低产林地以及未利用土地,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下大力气改善农田这一产业发展基础,全面推进宽幅梯田建设。


  截至目前,横山区累计投资4.2亿元,建成高标准宽幅梯田30万亩,为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合作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代农业格局实现效益双提升


  横山区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宽幅梯田,给当地农业生产方式带来了极大变革。


  “如今,宽幅梯田耕作区相比过去的传统坡地田,施肥效率提高6倍,翻地和播种效率更是提高了20多倍,产量提高了1倍至3倍。更重要的是,宽幅梯田产生的水保效益逐步显现,即使在每年的雨季,也不会发生洪涝现象,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田’。”波罗镇朱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杨成宇说。


  波罗镇朱家沟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地多、平地少,气候干旱。曾经,村民们种地只能靠牛拉人推,遇到大雨,农作物往往会和肥料、泥土一起随着洪水倾泻而下,不仅生产效率不高,收成也不好。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村民的努力下,村里集中对25度以下低产坡耕地进行高标准改造,修建起1.2万亩宽幅梯田。现在朱家沟村的田间地头,引水渠、集雨窖、灌溉设备一应俱全,各类农机来回穿梭,不仅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亩产量也是过去的两三倍。


  随着横山区宽幅梯田建设带来的耕种条件改善,一大批特色农业产业迅速发展起来。韩岔镇韩岔村栽植山地苹果3000亩,李界沟等村建成3000亩葡萄园,塔湾镇八岔村则在宽幅梯田上建成日光温室。过去人们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现代农业,如今在自家的黄土地上变为现实。


  此外,宽幅梯田带来的产业变革,不仅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再次激发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同时也为陕北丘陵沟壑地区农业产业发展蹚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发展新路子,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双提升。


  重振水稻产业绘出塞上江南画卷


  水稻曾经是横山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巅峰时期,芦河、无定河两岸拥有稻农2万多户,水稻种植面积7万多亩,总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35%以上,是陕北种稻“第一大县”。


  然而,近年来由于机械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导致水稻生产效益低下,再加上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水稻种植面积逐年萎缩。2011年,横山区水稻种植面积仅有4171亩。


  如何重振水稻种植产业,再现塞上江南美景?横山区农业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长期努力,终于找到了一条破局之路。“我们根据横山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按照板块发展、区域推进的思路,将横山划分为三大板块,其中,无定河川地及两岸5公里内推进生态景观农业,让水稻渔副业和文化旅游业走上一条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王久国说。


  近年来,横山区为了扶持发展传统水稻产业,连续出台多项扶持奖励政策,通过土地流转以及“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发展改革举措,让无定河两岸大片撂荒稻田重新恢复生产,横山区水稻种植业迅速走出低谷。截至2020年,横山区水稻种植面积已达5.8万亩。无定河畔的茫茫稻田,再现塞上江南美景。


  在不断拓展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横山区坚持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培育、规模化经营齐步走等发展举措。不仅如此,横山区还制定一系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在建厂、税收、贷款、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切实发挥其带动引领作用。截至目前,横山区水稻实现综合产值8400多万元。


标签: 榆林市

阅读:0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