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全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体系纪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对气象工作者而言,如何趋利避害,将有利的气候条件变成资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极端天气,是越来越重要的课题。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雅鸣指出,科学认识气候,主动适应气候,合理利用气候,努力保护气候,不断提升对气候规律的认知水平和把握能力,科学有效防御气象灾害,趋利避害、适应和顺应气候规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服务,立足趋利避害,在环境监测、资源开发、决策咨询、风险防范、科技支撑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让美好愿景更快变为现实。


  挖掘气候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生态红利成效突显


  气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气象工作发挥着基础性、前瞻性和保障性作用。商洛市地处秦岭腹地,肩负着“一江清水供京津”的政治使命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商洛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坚持“蓝天白云常在,青山绿水常存”的发展理念,大力构建以“两新两大+数字化”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局,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为了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商洛市气象局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中国气象局和陕西省气象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的总体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的战略部署,聚焦商洛“大健康、大旅游”这一中心工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通过“3+1”(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气象牵头)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模式,商南县、柞水县先后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评为“中国天然氧吧”,商洛市也于2019年4月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气候康养之都”。


  这一系列生态品牌的成功创建进一步增强了商洛城市品牌的影响力,提升了商洛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商洛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商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创了新格局,为商洛市“大健康、大旅游”两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把气候资源、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和康养经济发展的资源,把商洛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气候康养之都”成功创建后,商洛市将对外宣传口号调整为“中国气候康养之都,秦岭宜居宜游胜地”,在各种场合不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一是促进了劳模(职工)疗养基地深化宁商工会扶贫协作,据统计,4月以来南京市劳模、职工来商疗养共13批次1100人,直接消费120万元,全年预计2000人以上,消费扶贫可达400万元以上;二是招商引资方面成效显著,在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上,商洛成功签约康养项目19个,引资40亿元。商洛实现了以康养、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项目包装和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生态优势创造了明显的经济优势。


  “这里山环水绕、林木葱郁,自然风光优美,民风淳朴。一来到这里,新鲜的空气就使人神清气爽,真不愧是天然氧吧。”来自河北的游客王先生谈到游览商南县金丝大峡谷的真实感受。笔者从商洛市文化与旅游局了解到,2019年上半年商洛市累计接待游客3276.66万人次,同比增长14.92%;旅游收入190.05亿元,同比增长19.03%。2019年预计接待6500万人次,综合收入约380亿元。


  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


  监测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商洛市通过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优势,引进开发多项业务支撑系统,建立防灾减灾救灾新机制,加强气象监测站网建设,提高人影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极大提升了全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科技含量和精细化预报服务水平。商洛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县区、市级各部门把气象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服务工作机制,加强了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扎实推动了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


  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成效显著。按照陕西省气象局地面观测自动化改革方案,商洛市实现了全市7个国家气象站的无人值守、自动化运行,持续推进区域气象站网改造,全市共升级改造区域气象站64套,改造国家骨干区域站4套,全市3A级以上景区精细化预报服务全覆盖,全市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100%,稳步推进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推广应用工作,气象数据质量明显提高;推进全市生态监测站网建设,布设生态气候监测站37处,全市4A级以上景区负氧离子监测全覆盖,新建丹凤竹林关生态监测示范站1个,秦岭生态监测服务项目已列入商洛市数字经济重点项目,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积极推进新技术在智慧气象服务中的融合应用,以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为重点对象,在全市推广应用智慧农业气象APP系统,推进智慧式直通式农业服务;与烟草部门联合建成洛南、镇安、商州和柞水4个县区的烟草人影标准化作业基地;开展农业小气候监测、自动土壤水分监测及实景监测建设,面向所有贫困户提供“直通式”农业精准扶贫气象服务;积极开展茶叶、金银花、中药材等农业气候品质认证,策划了中国核桃数据中心项目已通过省委网信办评审,总投资200万元,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了国家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平台和短临智能预报服务系统(NIFS)的顺利对接,预警信息发布更加智能化、精准化,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


  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能力大幅提升。自2015年以来,在商洛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商洛市气象局加大人影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人影管理制度,强化人影队伍建设,商洛人影现代化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防雹、缓解局部旱情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防灾减灾效果更加显著,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已经成为商洛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商洛市拥有人影作业高炮35门,火箭20副,指挥车8辆,固定作业点有40个,六县一区的人影作业单位能力评估全部达到国家Ⅰ级,每年平均开展增雨(雪)作业25日次,防雹作业20日次,基本形成了能覆盖全市高效益经济作物和粮食主产区的人影体系。


  气象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多措并举。商洛市人民政府与陕西省气象局签订了《气象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合作协议》,针对商洛生态气候资源、地方特色经济、全域旅游和精准扶贫工作,依托气象科技优势,合作建设秦岭生态监测中心、智慧气象APP系统、商洛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中国核桃数据中心和开展太阳能资源区划评估等五大扶贫攻坚系统工程。通过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全域旅游、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工作,拓展气象在扶贫工作中“趋利”增效功能,聚焦重大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气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工作,助力解决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强化气象在扶贫工作中“趋利避害”作用。这一合作开启了气象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战略合作新模式,是陕西省气象部门在精准扶贫领域的又一创新举措。为了全面落实《气象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合作协议》,商洛市气象局以丹凤县庾岭镇为试点,聚焦扶贫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气象灾害风险防范,通过对全镇山洪地质灾害数量、分布、规模及其特征状况的详细调查,编制完成了气象灾害风险图。风险图详细标注了暴雨区域、雷电风险点、河流、水库、党政部门、学校、村庄,以及防汛雨量点、自动气象站、大喇叭、河堤、道路等。对贫困村类型、红色教育基地也进行了重点标注,并提供了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联系人、联系方式、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第一时间由气象部门通知灾害发生地点,尽可能实现防灾减灾一张图。后期,气象灾害风险图将覆盖全市各扶贫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


  持续发挥气象科技优势


  为建设生态文明贡献气象力量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气象部门责无旁贷。从社会需求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人民群众从过去盼“温饱”、求“生存”到现在盼“环保”、求“生态”,在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方面,气象服务大有可为。


  下一步,商洛市气象局将持续发挥“3+1”(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牵头)的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体系作用,强化气象服务的“趋利避害”双重效应,服务绿色发展战略,牢牢把握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易灾区和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确定的重点区域,聚焦服务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助力乡村振兴等重点需求,积极融入地方党委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加强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应用,强化地面生态气象观测和动态遥感监测能力,开展秦岭生态监测服务,发挥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生态系统监测评价、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等科技优势,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通过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城市规划可行性论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工作,持续发挥“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康养之都”的生态品牌效应,为经济社会发展挖掘更多的气象“红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守护蓝天绿水青山、助力绿色产业发展贡献气象智慧。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面对纷繁复杂的气候变化,商洛气象部门将继续为政府科学决策发挥“智囊”作用,进一步提升生态气象综合监测服务能力,用气象科技保一方碧水蓝天,助力健康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商洛、生态商洛、幸福商洛交上人民满意的答卷!(宋文超 杨楠 唐宇琨)


标签: 五位一体

阅读:0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