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54万余脱贫群众站上了新生活起点


  从期盼安康到乐享安康,安康市54万余贫困群众用了5年时间。


  4月的阳光,温暖而明媚。当梦想成真,这里的老百姓心中,情不自禁“飞”出了欢歌。


  “年年有个三月三,收拾哎,打扮啰,上茶山……”在安康市紫阳县焕古镇的一处茶山上,一曲曲婉转悠扬的民歌,不断从山间传来。


  “真没想到,卖茶叶现在可以这么赚钱!”春堰村贫困群众梁禹民说。仅在刚过去的一个月采茶季里,他就靠家里的4亩多茶园挣到了2万元。


  “万年丰乐,安宁康泰。”熟知安康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安康地名的由来。然而,历史证明,这个地方既不“安”也不“康”。这里,曾是陕西最为贫穷的地方之一。


  脱贫攻坚开始之际,作为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安康贫困人口数量居全省第一,贫困发生率居全省第二,易地搬迁人口数量居全省第一,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在“全省脱贫攻坚看安康”的情况下,安康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最强的决心、最严的纪律、最实的作风,如期兑现了“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的“军令状”。


  2月27日,省政府发布公告:安康市汉滨区、平利县、旬阳县、石泉县、紫阳县、白河县、汉阴县、宁陕县、岚皋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连同2018年脱贫退出的镇坪县,安康市实现了全域脱贫摘帽。安康市54万余脱贫群众站上了新生活起点!


  每天减贫370多人!


  ——秦巴山乡生巨变


  “安”和“康”是群众身边点点滴滴的喜人变化。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曾是现年75岁的朱明莲大半辈子的记忆。朱明莲一家原本住在汉阴县城关镇月河村山上的土坯房中,吃水都是件困难事。而今,享受到移民搬迁政策的她,和许多原本散居于大山上的乡亲们一起,搬到了山下干净整洁的安置点中。社区里的水泥路、医院和学校,让她对自己当下的生活尤为满意。


  这是安康脱贫攻坚路上最为普通的故事之一,却是安康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千百年来,恶劣的自然条件,再加上无数次的水患,让这里百姓的生活一直与贫穷为伴。


  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从党建引领到新民风激发内生动力,从易地搬迁到新社区工厂遍地开花,安康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独有的脱贫路径,实现了从一个发展滞后地区成为快速崛起地区、从一个工作较落后地区成为工作先进地区的华丽蝶变。


  5年来,安康创造了减贫最好成绩。全市贫困人口由58.17万人减少到3.34万人,累计减贫54.8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3.5%下降到1.3%。99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10县区成功摘下“穷帽子”。平均每年有13.7万多名群众跨过贫困线,每天有370多人过上“两不愁三保障”的好日子。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196元增加到10475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与之相伴的是秦巴山乡的巨大变化。安康全市新建改建村组道路1.1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2.45万公里,居全省第二。山区群众从此告别肩挑背驮的历史。“县县通高速”即将实现,安康大步迈向“航空时代”“高铁时代”。建成人饮工程2168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以上。自2011年实施易地搬迁工程以来,安康全市累计建设搬迁安置区1364个,搬迁群众26.84万户94.1万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15.05万户50.58万人,全部实现搬迁脱贫,谱写了陕西乃至全国易地搬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派驻1.3万帮扶干部!


  ——汉江之畔党旗红


  “安”和“康”是党员干部拼搏奋进的无穷动力。


  “帮钱帮物,不如帮忙建个好支部”,以党建促脱贫是安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制胜法宝。


  2018年3月,白河县中厂镇新营村党支部换届中,47岁的陈锦兵高票当选为支部书记。而一个月前,他还是年薪20万元的广东佛山科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当地政府在了解到陈锦兵既有很好的人脉关系又很关心家乡后,将其请回来帮助家乡发展致富。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康市委书记郭青说:“建立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有了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带头人,就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就能把党员集合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把脱贫攻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在脱贫攻坚战中,安康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来抓,一切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精力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倾斜。夯实“四级书记”抓脱贫责任,把“四支队伍”拧成一股绳,各级累计选派3276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13046名干部驻村帮扶,市县1144个单位、1216个企业、105个社会组织参与帮扶,全市所有党员干部职工结对帮扶。


  安康市市长赵俊民说:“在脱贫攻坚主阵地,各级书记、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等万余名党员干部全身心投入,他们用责任、奉献和夜以继日的工作,温暖着每一个贫困群众和村民的心。”


  扶贫干部的汗水与牺牲换来的是群众幸福的笑脸。据统计,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安康全市992个贫困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生态友好型产业为主导的“5+X”特色产业精准覆盖到户;培育发展农业企业277个、现代农业园区1039个、专业合作社6000个、家庭农场2292个、产业融合示范点32个,产业扶贫累计使20.03万户68.77万人受益;587家新社区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上万个贫困家庭的成员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脱贫不脱政策


  ——金州大地喜开颜


  “安”和“康”是自强不息的心灵呼唤。


  脱贫攻坚中最难拔的是思想上的穷根,这是在采访中了解到的众多扶贫干部的心声。现如今,历经数年脱贫攻坚的洗礼,生活在秦巴山区的百姓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被激发出来。


  “他是个可怜人!”提起现年50岁的姜桂平,汉阴县涧池镇麻柳村的群众都会很同情。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的他,家中目前只剩自己和聋哑人弟弟。按理说,他符合社会兜底的脱贫对象标准,完全可以靠政府生活,但他“人穷志不短”,不惧困难,一直对生活充满信心,自强不息,最终摆脱贫困,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名人”。


  姜桂平说:“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胜贫困的志气。等靠要没意思,周围的人也看不起你。有人帮、有人扶是好事,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干,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样的自强不息精神,是安康50多万贫困乡亲目前精神状态的缩影。凭着不甘心、不怕苦、不依赖的“倔劲”,安康广大群众在“诚孝俭勤和”新民风中重塑内生动力,靠勤劳的双手走上脱贫致富路,很多人成为“自强标兵”,不仅从物质贫困中“走出来”,更在精神贫困中“站起来”。


  行百里者半九十。眼下,安康已实现全域摘帽,但还面临着巩固成果、全面收官的工作,全市仍有1.74万户3.34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


  “安康脱贫攻坚全域摘帽归功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数年来,我们坚持以改革创新破题攻坚,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良好战绩。但我们也知道,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一鼓作气、乘胜追击,脱贫不脱政策,高质量巩固提升脱贫攻坚丰硕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郭青说。 ( 张权伟  段承甫)


标签: 安康市 脱贫攻坚

阅读:0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