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色记忆”到“绿色希望”——探寻塞上榆林的“幸福底色”

  你能想象吗?甘甜解暑的西瓜、甜瓜,出自曾经煤尘漫天、寸草不生的露天煤矿——


  盛夏时节,在国家能源集团神延煤炭西湾露天煤矿,记者站在一片复垦后的土地上放眼望去,只见西瓜、玉米长势正旺,沙棘、各类牧草郁郁葱葱。


  7月20日,陕西日报社“生态治理看榆林”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团来到神木市,探寻“地下乌金滚滚,地上绿意浓浓”背后的榆林矿山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矿山“变身”花果山


  “来,大家尝尝刚摘的西瓜、甜瓜。”西湾露天煤矿工作人员热情地招呼大家尝尝煤矿“孕育”出的瓜果。


  “这里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复垦前是一片盐碱地。”指着展板上过去的照片,陕西神延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雷志勇告诉记者。


  复垦区不远处,是煤炭开采现场。东边采矿,西边同时有序回填开采后的地块。数百辆矿用卡车、推土机、挖掘机等穿梭其间,却看不到想象中煤尘漫天的场景。


  榆林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平均每平方米地下存储6吨煤炭,95%以上是“三低一高”的侏罗纪精煤,埋藏浅、易开采。“地下乌金”煤炭,是榆林这个塞上能源新都的发展底气。


  但是在当地人的记忆中,以前,露天煤矿开采后,光秃秃的土地上随意堆放的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煤炭固体废物不时扬起阵阵黑色的粉尘,开采后的地面还面临随时塌陷的风险。


  短短几年间,一切大变样。


  “过去认为先采再治省力,其实不然。”雷志勇说,“近年来,我们坚持‘边开采,边复垦’,按照‘一心、两带、三园区’进行规划布局,全面开展西湾露天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根据植被恢复要求,企业创造性制定了“表土单独堆放养护—岩石剥离排弃—下层红黏土堆放—表土覆盖—土地平整—排土场生态治理”的新型治理流程,改善了露天煤矿开采后的土壤质量。复垦后,耕地质量等级达到13级,植株整体成活率超过90%,植被覆盖度比自然原始地貌下提高了3倍。


  截至今年6月底,神延煤炭累计复垦土地524公顷,建成国家生态林209公顷。


  从“黑山”到“绿山”再到“花果山”,西湾露天煤矿的华丽“变身”,是榆林矿区边开采、边复绿的一个缩影。


  矸石“回家”有妙招


  作为中国第一产煤大县,神木市每年向国家供应3亿吨煤炭。与庞大的供应量相伴的是每年产生的大量煤矸石和矿井疏干水。


  7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神木市的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在这里,一块矸石经过煤矿智能化矸石充填系统的“九九八十一难”,与矿井疏干水等混合成浆后,就能从煤矿开采的“废石”“变身”为有效治理煤矿采空区地表沉陷的“基石”。


  煤矿采空区地表沉陷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充填车间内,两台巨大的充填工艺泵正轰鸣作业。一块块矸石经过粉碎、注水智能处理和长距离充填管道输送等流程,再次回到地层深处的“老家”。


  “矸石和矿井疏干水的处置一直是两个棘手的难题。”公司机电物资管理部经理杨小勇告诉记者,从前,煤矸石外排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支出,随意堆放和自燃带来的水土污染和大气污染问题,更成为企业最头疼的事。


  小保当一、二号煤矿达产后,每年预计产出矸石188.2万吨。对矸石进行综合处置、从源头解决矸石污染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今年5月,小保当煤矿采空区地表沉陷治理工程通过验收。工程建成了国内首个年处理能力200万吨的采空区矸石充填系统,创下了国内矸石充填单体项目建设规模最大、矸石处置能力最大、高浓度矸石浆体单泵水平管道输送距离最远等多项第一。


  煤矸石和矿井疏干水的结合,不但为这两种采矿主要废弃物提供了一个“好去处”,更有效减轻了采空区地表沉陷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


  “让矸石和矿井疏干水‘回家’的无害化处理流程,有效解决了矿区矸石和污水外排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符合榆林实际、适合榆林矿区生态修复的新模式,为煤矸石处置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梁旭说。


  数智赋能天地新


  伴随着嗡鸣声,两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盘旋在布控区上方,巡回扫描,精准采集信息;接收到信息的智能钻机按孔位目标自动导航,寻址钻孔;电铲车行走、挖掘,一键回转卸料;一辆辆无人驾驶的卡车在装卸点之间穿梭……这一幕幕智能化的生产场景,是西湾露天煤矿的生产日常。


  西湾露天煤矿开采区内进行的操作,都是由数千米外的电脑控制的。


  走进西湾露天煤矿指挥大厅,只见工作人员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矿区内各通道的实时视频和指标数据清晰呈现。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即可实时监测几公里外的矿区生产数据,还可通过系统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异常筛选、问题分析、故障处理“一键式”诊断。这是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一体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场景。


  智能一体化控制系统被称为智能化矿山的“最强大脑”,集安全生产、监测监控、应急指挥、信息化管理等功能于一身,可实现矿区生产全过程、安全全天候、运营全环节的闭环管理。这种智能化控制,让煤矿生产经营活动更安全高效,为西湾矿区千万吨煤炭生产集中调度指挥提供有力保障。


  不只是西湾露天煤矿。近年来,在榆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传统采矿业深度融合,煤矿提质增效、绿色转型发展的新篇章随之开启。


  煤矿之于榆林,是昔日的“黑色记忆”,而今的“绿色希望”。借助科技力量,榆林已在煤矿地质环境治理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成为矿山绿色转型发展的典范。


  地下流金,地上现绿。如今的榆林,社会、经济、生态协调的绿色发展新格局已然形成。塞上能源新都的“绿色家底”越发厚重,“幸福底色”越擦越亮。


标签: 幸福底色

阅读:0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