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批复,西安开启未来十年发展新篇章!
前不久,《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批。
这份规划一经发布,便引发舆论围观,其要义在于:
首先,这是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发布,正式推行“多规合一”政策以来,西安的首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第二,对比既往规划,《规划》主要内容分8个方面,西安的城市定位、使命担当更加明确,有了大幅提升。
站在“双中心”“双万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等一系列新起点上,我们当如何审视西安的下一个十年?
枢纽为根:共建“一带一路”
《规划》中,西安目标愿景之一,是共建“一带一路”门户城市;而在定位上,西安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正如国家发改委最近印发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所体现,西安是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四类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也是全国首个不靠海不沿江的“4枢纽+1基地”综合物流枢纽城市。
八方面内容中,有两方面就与此息息相关,分别是:
增强基础设施支撑,提高绿色安全水平——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链接国际,辐射全国,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升国际航空枢纽等级,高标准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强化国家物流枢纽功能……
坚持区域协同,着力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重要对外开放通道,以打造商贸物流枢纽为突破口……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与新亚欧大陆桥衔接,共同打造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重要引擎。
所谓打造“一带一路”门户城市、缔造枢纽,背后有着强大时代背景。
什么是西部陆海新通道?
这是一条将中国西部与海内外相串联的大动脉,也是我国西部省份与东盟国家合作打造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其以重庆为运营中心,北接以西安为重要转接轴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直达广西的北部湾海港。经此,可将西部产品以更低廉的运输成本,运抵东盟国家,从而让我国内陆省份更好匹配欧美市场需求疲软、东盟国家需求增长的国际贸易环境。
所谓新欧亚大陆桥,则是指西至荷兰鹿特丹、东至我国连云港的国际化铁路干线,其全长10900公里,辐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能有效促进欧亚经济的互联互通。而相比航空和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更加环保,贴合目前国际上普遍探索的“低碳”发展之路。
不难发现,这两大路径,事关我国未来十年的对外贸易和地缘关系。国运决定城运,注定枢纽建设,将筑成西安经济的“最强底盘”。
科创为翼:打造国家中心城市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
依据这样的表述,从陕西到西部再到国家,层面逐步升级。一句“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既是国家对西安重要地位的认可,也点明西安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此前,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后,西安成为全国第四个“双中心”(全国第五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六个科技创新中心),便是对西安科教实力的强力加持。党和中央领导人来陕考察时,也多次对西安科技创新寄予厚望。从这层意义上说,科创决定着西安上限,打开了西安跨越式发展的广阔天空。
看成果:2024年,西安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4500亿元,同比劲增15.3%,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看研发:西安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56%,同样位居全国第三。通常而言,研发投入达到3%,即意味着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西安大幅超越这一标准,展现了硬科技之都的题中应有之义。
再看第三方评价:西安在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上持续攀升,从2022年的22位,到2023年的19位,再到2024年的18位,显现出“科创”影响力与日俱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不仅有助于中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激烈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技人才支撑。在这样的宏伟篇章中,作为科教强市的西安,无疑将扮演更重要作用,也将收获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文化为媒:打开对外门户
如果说枢纽是西安城运的根基,科创是西安腾飞的翅膀,文化则将强力赋能“西引力”,成为西安聚合发展要素的强大媒介和催化剂。
去年,《黑神话:悟空》火遍全球;小红书引来成千上万外国网友学中文;今年初,歌手周深世界巡回演唱会,门票秒售罄,被纽约邮报直呼国际巨星……上述这些,都彰显出文化力量的超乎想象。
人,终究是感性生物,不只是出于工具理性看待事物,特色文化能够显著增强城市吸引力,吸引人才和相关产业聚集。比如,哈尔滨基于其地理文化特色,打造冰雪文化系列活动,其国际冰雪节已成为全球四大冰雪节之一,全世界圈粉。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资源海内外闻名,此次明确定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一带一路”门户城市,意味着西安既有深厚历史文化背书,又拥有自我展示的现代舞台。
在此之前,我们已看到,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到第14届中美旅游高层对话,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既有品牌,到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西安国际传播中心陆续揭牌……西安站在世界面前的频次,越来越高。
而通过打造“西安年·最中国”文旅IP、大唐不夜城等网红打卡地、《长恨歌》与《赳赳大秦》等实景演出等,西安的文化佳作也在快速涌现。
届时,随着“西引力”不断扩大,人才和资本纷至沓来,更多的展示平台与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相结合,将为西安带来汹涌磅礴的发展机会。
革新赋能:成就“高质量发展”样本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同时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要求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35.2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795.65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410.77平方千米。
另一方面,要落实加快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要求和西安都市圈发展空间格局,到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560万人以内。
这意味着,在全国人口总量位居前列的城市之中,西安获批城镇边界仅次于深圳,开发空间很小。这也使西安和深圳一样,成为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急需在“亩均论英雄”方面下苦功的城市。
由此,倒逼西安的一切发展蓝图,均应建立在“瘦身健体”“减量增效”的基础之上,这正与先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的要求一脉相承。
正如《网观西安》曾刊文所述,在科技强国的背景下,西安转变发展方式极具意义。
它意味着在中国的“父亲山”——秦岭脚下,成就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引领西安都市圈、关中平原城市群创新发展的绿色都市、现代都市。
这样的城市远景,也与西安作为中国重要的科研与文教中心、“一带一路”门户城市等定位和功能深度契合。
它呼唤城市持续以改革求效率,以改革促发展,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推进制度创新,为企业赋能助力。与之相关,今年1月,2025城市创新发展与国际合作大会发布《2024城市创新发展评估报告》,西安获评“2024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和“2024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最佳城市”。这正是持续体制革新的丰硕成果。
让“最佳”成为日常,让“标杆”成为标配,胸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情怀,肩扛“虽千万仞吾攀矣”的大担当,功能与定位全方位升级的西安,定能收获一个海阔天空的大美未来!来源:网观西安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今日陕西 www.shaanxitoda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29-87426369】
阅读:0
人物
HOT CHARACTER
图汇
HOT PICTURES
热点标签
HOT TAGS
每天排名
TOP ARTICLES